消防基础知识高频必会的8个考点
考点一:燃烧的条件(燃烧三角形、燃烧四面体)
必要条件
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有焰燃烧还需具备链式反应自由基。
充分条件
一定的可燃物、一定的氧化剂、一定的点火能量、不受抑制的链式反应。
考点二:燃烧的类型
1、气体燃烧
扩散燃烧:燃烧较稳定,火焰温度相对较低,火焰不运动,燃烧过程不发生回火现象。
预混燃烧:燃烧反应快,温度高,反应混合气体不扩散。若可燃混合气体在管口流速小于燃烧速度,则会发生“回火”。
2、液体燃烧
闪燃:遇明火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
沸溢:重质油品产生热波,在热波向液体深层运动时,由于温度远高于水的沸点,因而热波会使油品中的乳化水汽化,大量的蒸汽就要穿过油层向液面上浮,在向上移动过程中形成油包气的气泡,即油的一部分形成了含有大量蒸汽气泡的泡沫。这必然使液体体积膨胀,向外溢出,同时部分未形成泡沫的油品也被下面的蒸汽膨胀力抛出罐外,使液面猛烈沸腾起来,这种现象叫沸溢。
喷溅:在重质油品燃烧过程中,随着热波温度的逐渐升高,热波向下传播的距离也加大,当热波达到水垫时,水垫的水大量蒸发,蒸汽体积迅速膨胀,以至把水垫上面的液体层抛向空中,向罐外喷射,这种现象叫喷溅。一般情况下,发生沸溢要比发生喷溅的时间早得多。
3、固体燃烧
蒸发燃烧:硫、磷、钾、钠、蜡烛、松香、樟脑、萘等
表面燃烧:如木炭、焦炭、铁、铜等
分解燃烧:如木材、煤、合成塑料、钙塑材料等
熏烟燃烧(阴燃):如纸张、锯末、纤维织物、胶乳橡胶等
考点三:燃烧的产物
1、完全燃烧产物:
CO2 (气)、H2O(液)、SO2(气)等,
2、不完全燃烧产物:
CO、NH3、醇类、醛类、醚类等是不完全燃烧产物
3、主要燃烧产物: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是燃烧产生的两种主要燃烧产物。
考点四:火灾的分类
(一)按性质分类
A类:固体 木材、棉、毛、麻、纸张等
B类:液体或可熔化固体 汽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等
C类:气体 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氢气、乙炔等
D类:金属 钾、钠、镁、钛、锆、锂等
E类:带电火灾 变压器等带电燃烧的火灾
F类: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 动物油脂或植物油脂
(二)按事故造成的灾害损失程度分类
1、一般火灾
①死亡人数:3人以下②重伤人数:10人以下③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以下
2、较大火灾
①死亡人数:3-10人②重伤人数:10-50人③直接经济损失:1000-5000万
3、重大火灾
①死亡人数:10-30人②重伤人数:50-100人③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1亿
4、特别重大火灾
①死亡人数:30人以上②重伤人数:100人上③直接经济损失:1亿以上
备注:或的关系,节点从严;记忆口诀:313,151。
考点五:建筑火灾发展的几个阶段/火灾特殊现象
(一)建筑火灾蔓延的传热基础
热传导:热传导又称导热,属于接触传热。
热对流:热对流又称对流,是指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
热辐射:辐射是物体通过电磁波来传递能量的方式。
(二)建筑火灾烟气的流动过程
1、烟气流动路线及特点
烟气扩散蔓延主要呈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在建筑内部,烟气流动扩散一般有三条路线。第一条,也是最主要的一条:着火房间→走廊→楼梯间→上部各楼层→室外;第二条:着火房间→室外;第三条:着火房间→相邻上层房间→室外。
(1) 烟气羽流。火源上方的火焰及燃烧生成的流动烟气通常称为火羽流。
(2) 顶棚射流。当烟气羽流撞击到房间的顶棚后,沿顶棚水平运动,形成一个较薄的顶棚射流层,称为顶棚射流。
(3) 烟气层沉降。随着燃烧持续发展,新的烟气不断向上补充,室内烟气层的厚度逐渐增加。
2、竖井中烟气流动
竖井内气体流动的驱动力仅为浮力。
3、烟气流动驱动力
①烟囱效应;②火风压;③外界风的作用
(三)火灾发展的阶段
1、初期增长阶段
该阶段可能进一步发展形成更大规模的火灾,也可能中途自行熄灭,或因灭火设施动作或人为的干预而被熄灭。初期阶段持续时间的长短不定。
2、充分发展阶段
当室内温度继续上升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燃烧面积和燃烧速率瞬间迅速增大,室内温度突增的现象,即轰燃,标志着室内火灾由初期增长阶段转变为充分发展阶段。
3、衰减阶段
一般认为,室内平均温度下降到其峰值的80%时。火灾进入衰减阶段。
(四)建筑室内火灾的特殊现象
1、轰燃
室内火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轰燃现象,是火灾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2、回燃
回燃则是建筑火灾过程中发生的具有爆炸性的特殊现象。
回燃通常发生在通风不良的室内火灾门窗打开或者被破坏的时候。
室内发生火灾时,处于气相的可燃混合物浓度和室内的氧浓度是回燃发生的决定性因素。
考点六:防火和灭火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1、冷却灭火
用水扑灭一般固体物质引起的火灾,主要是通过冷却作用来实现的。
2、隔离灭火
自动喷水-泡沫联用系统在喷水的同时喷出泡沫。
3、窒息灭火
如二氧化碳、氮气、蒸汽(水喷雾)等,
4、化学抑制灭火
化学抑制灭火的灭火剂常见的有干粉和七氟丙烷。
考点七:爆炸
1、爆炸范围越大,下限越低,火灾危险性就越大。通常,在氧气中的爆炸极限要比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范围宽。
2、除助燃物条件外,对于同种可燃气体,其爆炸极限受以下四方面影响:
⑴火源能量。引燃混合气体的火源能量越大,可燃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范围越宽,爆炸危险性越大。
⑵初始压力。可燃混合气体初始压力增加,爆炸范围增大,爆炸危险性增加。
注意:干燥的一氧化碳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压力上升,其爆炸极限范围缩小。
⑶初温。混合气体初温越高,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范围越大,爆炸危险性越大。
⑷惰性气体。可燃混合气体中加入惰性气体,会使爆炸极限范围变小,一般上限降低,下限变化比较复杂。
考点八:易燃气体/易燃固体
(一)易燃气体
1、分级(两级)
I级:爆炸下限\u003c10%;或者不论爆炸下限如何,爆炸极限范围≥12%。
Ⅱ级:10%≤爆炸下限\u003c13%,并且爆炸极限范围\u003c12%。
实际应用中:
爆炸下限<10%的气体归为甲类火灾危险性物质;
爆炸下限≥10%的气体归为乙类火灾危险性物质。
2、火灾危险性
(一)易燃易爆性
(二)扩散性
(三)可缩性和膨胀性
(四)带电性
(五)腐蚀性、毒害性
(二)易燃固体
1、分级(三级)
Ⅰ级:初沸点≤35℃。
Ⅱ级:闪点35℃。
Ⅲ级:23℃≤闪点35℃。
实际应用中:
闪点<28℃的液体归为甲类火灾危险性物质,
将28℃≤闪点\u003c60℃的液体归为乙类火灾危险性物质,
将闪点≥60℃的液体归为丙类火灾危险性物质。
2、火灾危险性
(一)易燃性
(二)爆炸性
(三)受热膨胀性
(四)流动性
(五)带电性
(六)毒害性
本站除声明原创之外均来自网络,旨在传递更多消防常识,如有倾权,联系删除。发布者:就爱消防网,本文地址:https://ixiaofang.com/10055.html